數控鋼筋彎箍機|調直機|軋機|切斷機|排焊機|彎弧機|彎圓機|剪網機|滾焊機-天津建科機械網上商城天津總公司電話:+86-22-26993711
國內銷售一部:+86-22-26998131
國內銷售二部:+86-22-86993889
售后服務中心:4006-190-618
讀懂當代中國,中國制造是一個極佳的窗口。中國制造正在發生怎樣的改變?中國制造將邁向怎樣的未來?今天我們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,與您一起思考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之路。
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出發,G2017高鐵列車一路飛馳,時速從100公里迅速升至300公里,經過蘭州、烏魯木齊、阿拉山口,一直開到阿斯塔納……


中國制造
當今世界,許多事物的定義正在重新書寫。改革開放以來,“MADE IN CHINA”的標注隨著商品流、信息流激蕩全球,成為廣為人知的中國符號。今天,當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國的時候,中國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變。

不管是人們的消費體驗,還是新聞報道,都在越來越清晰地展現這樣一種時代趨勢:中國制造正在把優質、精品、創新等關鍵詞刻印在銘牌之上。

“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、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、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”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作出重要論述。從中,人們可以發現突圍破局之路,可以體會中國制造被賦予的新的時代定義。
創 新
中國制造,當以創新為靈魂。“一個地方、一個企業,要突破發展瓶頸、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,根本出路在于創新,關鍵要靠科技力量。”我國已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,但大而不強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突出,主要癥結在于創新能力不足、科技含量有待提升。時代的發展,已經給企業標定了新的生存基線——惟創新者進,惟創新者強,惟創新者勝。
近年來,華為等中國企業之所以迅速崛起,與其高度重視研發、長期投入大量真金白銀用于創新密切相關。面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,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,也是企業發展壯大之魂。一位企業家說:創新不是打敗對手,而是與明天競爭。深耕創新土壤,告別依靠低成本競爭的老路,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,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,中國制造才能贏得市場、贏得未來。

品 質
中國制造,當以品質為生命。“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,開展質量提升行動,提高質量標準,加強全面質量管理”。沒有優良品質,制造強國就立不起來。從發展規律看,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,經濟的轉型升級、民眾的消費升級,必然要求把質量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來謀劃和布局。
《中國制造2025》實施兩年來,抓住質量建設這條生命線,全面夯實產品質量基礎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不久前,一則名為“中國制造防彈板完全不配合劇情的演出”的視頻在網上熱播。即便在比較挑剔的外國消費者眼里,中國產品的質量也已今非昔比,懷著老眼光來看“中國造”,難免遭遇尷尬。
但也應清醒認識到,中國制造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僅僅開了個頭,前方任重道遠。“質量第一”不僅應成為社會共識,更應成為從企業到消費者普遍參與的社會行動。像對待生命一樣重視品質,以工匠精神鍛造世界品牌,中國制造才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,不斷帶給世界新的驚喜。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所在。
以人才為根本
中國制造,當以人才為根本。“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,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,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”。國際上,“德國制造”之所以長盛不衰,與其擁有大量一流技術工人、發達的職業技術教育分不開。

從我國現實看,制約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一個瓶頸就是人才短板。建設制造強國,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、結構合理、素質優良、充滿活力的制造業人才隊伍,為實現中國制造“三步走”戰略目標奠定堅實人才基礎。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相比技術的研發、產品的創新,這一過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,也更加呼喚企業界、教育界和政府部門等各方的共同努力。
“聽到中國品牌這4個字,你首先想到什么?”在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論壇會場,主持人向聽眾提問。一位學生答道:機會。改革開放近40年來,中國制造由“三來一補”起步,成長為惠及寰宇的“世界工廠”,折射出中國與世界相互融合、共同發展的時代進程。展望未來,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,在全球價值鏈中向上攀升,這是中國的新機遇,更是世界的新機遇。
(來源于新華社)